1425年五月,北京城刚有点初夏的意思,宫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。洪熙皇帝朱高炽歪在榻上,喘气都费劲。他太胖了,胖到走路得俩人架着,一身肉像山一样压在骨头上。才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啊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消息,四十七岁,放在此时正当盛年,可他那张脸已经浮肿得不成样子了。意识模糊间,他嘴唇哆嗦着,好像还在念叨着南方那个地方——南京。
他爹朱棣刚死不到一年,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挪窝,要把都城从这苦寒的北京,搬回那个温暖湿润、湖光山色的南京去。那份诏书,那份准备了好几个月的南迁计划,眼看就要发了……然后呢?然后他就这么咽了气。差一步,真的就差那么一步。搞得后世读史的人,心里总像卡了根小刺:他到底为什么非走不可?这念头为啥就那么……
一、北京的风沙,南京的烟雨
朱高炽打心眼里就不喜欢北京。这事儿吧,根子其实在他爹朱棣身上。朱棣是谁?一辈子都在马背上在刀尖上滚过来的狠角色。“靖难之役”抢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,觉得南京那块地方风水不好(或者嫌前朝旧臣势力太大?),硬是把帝国的重心又给掰回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老巢北京。天子守国门嘛,北边蒙古人虎视眈眈,皇帝坐镇北京,威慑力确实不一样。可问题是,朱棣喜欢打仗,他儿子朱高炽,完全不是那块料。
展开剩余84%朱高炽这人,史书说他“性沉静,好学问”,说白了就是个安静的读书人。你让他坐御书房里批批奏章、跟文臣们讨论讨论经史子集还行,让他像他爹那样,一身铠甲骑着战马,顶着塞外的风沙去跟蒙古人拼命?他想想都觉得骨头缝里冒凉气。他身体也不行,胖得离谱,走路都喘,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。北京的气候对他来说简直是折磨——干燥,寒冷,风沙又大。哪比得上南京啊?六朝金粉地,秦淮灯火稠。
二、监国的记忆,水润的温柔
而且他对南京,是有深厚感情的。他爹朱棣常年在外打仗(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伐,疯狂北伐),后方南京那一大摊子事,谁管?甩给太子朱高炽呗!所以朱高炽在南京当了很多年的“监国太子”。那日子,嗯……虽然压力也大,但环境熟悉啊。紫金山郁郁葱葱,玄武湖波光粼粼,秦淮河桨声灯影,连空气都是湿漉漉、温乎乎的。他习惯了那里的宫苑格局,熟悉了那里的整套官僚班子运转方式,甚至可能连御膳房哪个厨子做的江南小菜最地道都清清楚楚。
这种浸润到骨子里的熟悉感和舒适感,北京给不了。北京对他而言,更像是个临时办公点,是他爹强行安插的政治中心,充满了父亲那强悍、尚武的冰冷气息。而南京,承载了他作为实际治理者的岁月,充满了属于他自己的印记和……温暖。他老婆张皇后也是南方人,估计枕头风也没少吹“还是南京好”吧?
三、洪熙元年的急促脚步
所以他一登基,心思就动了——“迁都回南京”这念头,恐怕在他爹的棺材还没抬出北京城的时候,就已经在心里盘旋了。洪熙元年(1425年)一开年,他就开始动手布局,步子迈得又急又快。
首先,一纸诏令就把北京的“名分”给降了:四月里头,他正式下令,将北京的中央各部门统统改称为“行在”!啥意思?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你们这些在北京办公的衙门啊,现在只是皇帝出行临时驻扎时办事的“临时机构”,不是正儿八经的朝廷中枢了!这信号,简直比烽火台上的狼烟还醒目——皇帝有挪窝的心思了!
紧接着,还没等满朝文武从这个重磅炸弹里缓过神呢,半个月后,朱高炽又甩出第二个大动作:派他的太子,也就是未来的明宣宗朱瞻基,火速南下南京!给的任务很明确:代表老子我去拜谒孝陵(他爷爷朱元璋的陵墓)。这表面上是祭祀祖先,政治正确得很。
但事情没完,后面还缀着关键一句:拜谒完毕,太子你就别回来了,留在南京“居守”!名义上是坐镇留都,实际干啥?傻子都明白,这是让他宝贝儿子先去南京打前站、熟悉情况、稳定局面,为后续皇帝老子乃至整个中央政府的搬迁做实地考察和铺垫啊!这就差直接喊“同志们准备好搬家!”了。
四、猝死!未竟的南迁梦
动作一个接一个,雷厉风行。朱高炽坐在北京的皇宫里,大概已经开始盘算南京紫禁城哪个宫殿更通风、夏天更凉快了。迁都的详细计划和路线图,估计也都在他案头堆着,只等时机成熟(也许是等天气更凉快点,他这身体受不了酷暑?),就要正式昭告天下了。
然而命运这玩意儿,有时候真他妈不讲道理。就在洪熙皇帝紧锣密鼓推进他的南迁大业时,就在五月,距离他给北京各部门贴上“行在”标签仅仅过去一个多月,距离他派太子南下也不过二十多天——他突然就倒下了。史料记载是“不豫”,然后很快“崩于钦安殿”。
具体啥病?中风?心梗?还是肥胖引发的综合并发症?史官语焉不详,反正结果是:这位心心念念想回南京的胖皇帝,壮志未酬身先死,永远留在了他并不喜欢的北京城。他那些宏大的迁都蓝图,那些对江南烟雨的向往,瞬间化为泡影。
五、朱瞻基的选择:爷爷的遗产VS父亲的遗愿
然后呢?然后他儿子朱瞻基回来了。从南京匆匆赶回北京,接了皇位,成了明宣宗。那么问题来了:他老爹朱高炽那套轰轰烈烈的南迁计划,他认不认?执不执行?
答案很明确:不认,不执行。朱瞻基用实际行动把他爹的遗愿摁进了故纸堆。
为啥?这里面门道就深了。首先,朱瞻基这小伙子,跟他爹朱高炽的性格和路子,完全不搭。他从小是被爷爷朱棣带在身边长大的!朱棣对这个孙子宝贝得不得了,亲自教导,连北伐打仗都带着他,让他见识战阵,感受金戈铁马。
朱瞻基骨子里,对他那位雄才大略、开疆拓土的爷爷充满了崇拜和亲近感(宣德时期他多次模仿爷爷北伐就很能说明问题)。相比之下,他跟沉稳文弱的老爹朱高炽,反倒没那么深的共同语言。朱棣定都北京的战略,在朱瞻基看来,是爷爷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,是维系帝国北方安危的基石,哪能说搬就搬?
其次,朱瞻基本人对“北边”没那么排斥。他毕竟年轻,身体也好,跟着爷爷在北方(甚至草原)都待过,没觉得北京有多难熬。而且他登基后也面临北方边防压力(后来还亲征过蒙古),定都北京确实更利于掌控全局。再者,迁都这事本身,劳民伤财太吓人了!想想当年他爷爷朱棣迁都北京,那工程浩大得,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?国库都得被掏空一大块。
朱瞻基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(他和他爹统治时期合称“仁宣之治”,算是明朝少有的稳定清明期),他肯定盘算过:老爹想搬回去是图个舒服,可为了这点“舒服”,让国家再经历一次迁都大折腾?值吗?成本太高了,不划算!他爹的南迁计划,最终被儿子以务实和亲爷爷为由彻底放弃。
六、如果……历史没有如果
所以你看,朱高炽那点想回南京的小心思,就这么被自己的身体和儿子的选择,给彻底堵死了。北京,在朱棣的强势奠基和朱瞻基的务实确认下,就此牢牢坐稳了大明帝国唯一法定首都的宝座。南京呢?虽然还保留了全套名义上的中央机构(六部都有,但都是闲职养老院),成了所谓的“留都”,地位崇高但实权尽失,慢慢也就剩个象征意义了。
有时候忍不住瞎想:如果朱高炽身体争点气,运气好点,多活个五年八年呢?他那个南迁的计划,能成功吗?阻力肯定巨大无比。他爹朱棣留下的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(比如那些在北京置办了大量产业的勋贵、军队将领)能答应?北方边防格局大变引发的连锁反应能控制?但是啊,毕竟他是皇帝,而且意志如此坚决,前期铺垫也做了(太子都派过去了),真要铁了心干,排除万难强行推动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消息,未必不能成吧?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安徽省辉煌优配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